自1923年上海第一座污水處理廠建成至今,申城排水行業已歷經百年歲月。然而,大部分污水處理廠普遍存在設計標準偏低的情況。
2019年底,上海全面完成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出水水質均達到一級A及以上標準,顯著提升全市水環境治理水平。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副廠長吳鈞介紹說:
通過提高生物處理系統的停留時間,增設深度處理的工藝設施,將280萬立方米/日的二級出水標準設施改建為160萬立方米/日規模的一級A標準處理設施;其次是新建了120萬立方米/日一級A的處理設施,進一步起到了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的作用。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和長江入海前的“最后一站”,上海的水環境治理成效,直接關系到長江大保護戰略的成敗。上海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通過“提標改造、新建擴建、系統優化”三管齊下,堅決筑牢長江大保護的關鍵防線。
尾水排放怎樣越來越清?污水處理效能如何越來越高?上海精準打出水環境治理“組合拳”,從根本上強化城市的“代謝功能”。泰和污水處理廠廠長方文侃介紹,他們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帶調蓄設施的全流程地下式污水處理廠:
地下是污水處理廠,地上是水生態公園,在保障了我們整個區域的水環境質量的同時,還可以很好地把整個周邊的環境返還于民眾。
上海市排水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王磊表示,上海正在構建“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過程水污染治理體系,展現了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在環境治理上的擔當:
2016年至2024年,推動了49座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建工程,污水處理規模提升至1070.75萬立方米/日。同時,上海市繼續深挖污水處理廠運行潛力,目前中心城區竹園、白龍港、石洞口等污水處理廠已達到1.3倍設計能力,實現了旱天污水無溢流,雨天溢流污染得到有效管控。
來源:上海新聞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