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會議室里,一場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培訓熱烈開展。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與廣安區、前鋒區、廣安經開區住建領域業務骨干圍坐一堂,思維碰撞間,滿是廣安對海綿城市建設驗收“收官不收勁”的執著。
這份執著,源于廣安市交出的亮眼答卷。今年9月底,廣安市順利通過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水利部共同開展的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終期驗收。
這份執著,更指向未來。從2016年獲批四川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到2022年成功入選“十四五”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廣安市打造西南濱江臺地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典范的腳步,從未停歇。
破題臺地 讓雨水“聽指揮”的城市智慧 “想讀懂廣安的海綿密碼,就去公園街道里走走。”市城鄉建設服務中心海綿城市建設科科長李山泉的一句話,道破了這座城市治水的巧思。
廣安市中心城區,從城北渠江沿岸—城南片區—棗山、協興片區,海拔呈梯次攀升,呈現出“三階臺地”的地形,塑造了錯落有致的城市景觀,但更是以前治水的“老大難”。強降雨時,雨水順坡奔涌,新南門等低洼處常常要積水。
如今,這場人與自然的博弈,早已換了模樣。
西溪河畔文博公園,是市民的休閑好去處,更是廣安市“梯級滯蓄”理念的微觀樣本。雨天,山頂雨水,經碎石帶消能凈化后匯入蓄水池,再流經景觀池、雨水花園,最終成為山下音樂噴泉的水源。
“這套依山而建的系統,核心在巧妙引水、蓄水、用水、排水,把雨水‘包袱’變成解渴‘資源’,實現雨水高效循環利用。”李山泉說。
這樣“會呼吸”的海綿公園,廣安已建成76個。前鋒區體育運動公園的透水旱噴廣場,踩上去不濺水、能透氣;渠江紅灘音樂公園的延時調節塘,雨天存水、旱天親水;西溪河沿岸生態治理項目以“五水共治”為引領,串聯起賨城里綜合體、夜景、游船等“水文化”場景,2025年春節單日客流超10萬人次……它們是市民的“后花園”,更是城市雨洪管理的“調節閥”。
公園是“綠色海綿”,地下管網則是城市的“灰色血脈”。廣安市搭建的海綿城市建設GIS系統,給1353公里地下雨污水管網裝上了“透視眼”。3年間,全市系統治理河道13.5公里,新建改建排水管網236.8公里,布設304套監測設備;依托大數據模型和氣象數據,還能提前2小時模擬積水風險。在“智慧大腦”的加持下,廣安主城區應對雨洪愈發從容。
海綿城市建設的紅利,滲透在城市的每一處肌理。會展街等78條背街小巷從“濺水路”變身透水美觀的“彩虹路”,電力小區等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后舊貌換新顏,廣安鳳棲瀾庭等新建小區將臨街綠化帶與社區相融,打造出開放的生態海綿公共空間……
數據印證蛻變:主城區城市內澇防治標準整體達10年一遇,66%的排水分區達30年一遇,27處易澇點清零;城市內河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100%,污水處理關鍵指標較2021年大幅提升。
全域進階 把“示范答卷”寫成“全域篇章” 驗收的喜悅褪去,更務實的腳步緊隨而至。技術培訓持續開展,鄰州大道改造等融入海綿理念的基建項目穩步推進……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謝祥奎道出城市追求:“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場需要持之以恒的城市更新。”
打開《廣安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分布圖》,187個示范項目遍布在廣安區、前鋒區、廣安經開區,但這絕非全部。“其他縣(市、區)正按全市統一規劃穩步跟進,廣安市海綿城市建設,正從主城示范邁向全域提質。”謝祥奎說。
三年示范實踐,為全域進階攢足了底氣——
制度層面,《廣安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筑牢法治根基,《建設工程海綿城市源頭控制設施設計規程》等2項地方標準、《關于做好廣安市海綿城市項目建設全過程管控相關事宜的通知》等17項規劃建設管控制度讓建設有章可循;人才層面,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成立,專業隊伍配齊、專家駐場指導,本土人才持續培育,形成“機構+專班+智庫”的統籌推進體系,廣安市“海綿城市建設統籌推進機制”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空間層面,廣安區城南污澇同治老城改造示范片區等總面積約23平方公里的4大示范片區形成輻射效應,帶動華鎣市等縣(市、區)、園區及牌坊村、金安村等城鄉一體化海綿城市建設;涵層面,“連通樹池”“離線式生物滯留帶”等破解老城坡度難題的特色做法不僅在廣安市落地,更在全國數十個城市推廣使用,成為廣安市海綿城市示范建設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的縮影;
產業層面,小孔出流開孔板等海綿設施實現標準化生產,源單科技、億騰欣建材等本土企業崛起,海綿經濟新動能持續釋放。
從解決積澇“痛點”,到打造宜居“亮點”;從攻克改造“難點”,到培育產業“增長點”,廣安市以一場久久為功的城市更新,將雨洪轉化為資源,讓城市真正“會呼吸”。
收官不松勁,進階不止步。廣安市將在“十五五”期間,繼續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姿態,深化打造西南濱江臺地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典范,書寫獨屬于自己的“城市進化論”。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