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水潤鳳城,韌性共生”——佛山市順德區系統治水專題調研活動座談交流會在順德華桂園舉行。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總經理張全受邀作指導發言,圍繞城市水環境治理與海綿城市建設分享了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與系統思考。
張全是我國城市空間規劃與“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的資深專家,也是國內最早引入并推動“低影響開發”(LID)理念落地的開拓者之一。他長期倡導“營城必先理水”,強調以城市生態體系建設為核心,系統推進“大海綿”格局構建。其團隊曾深度參與佛山及順德的城市總體規劃,對該地區的發展脈絡與水環境變遷有著深刻理解。
張全充分肯定了順德近年來在水環境系統治理與海綿城市建設方面取得的突破,認為其“系統化思維”和“分層分區的實施路徑”為南方河網地區治水提供了重要參考。
“海綿城市”建設需打破“項目孤島” 座談會上,張全回顧了自2002年以來順德乃至整個珠三角地區水環境的巨大變遷。他指出,本世紀初,由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南方地區河網水質下降,部分河流甚至喪失了直接作為飲用水源的功能。
而如今,通過持續治理,順德水環境實現了“從不可用到基本恢復”的跨越,成效超出預期,顯示出系統治水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他特別提到,2002年編制順德城市規劃時提出的“每個圍要建一個污水處理廠,自成排水體系”的規劃理念。
“當時在評審會上壓力極大,大部分專家認為集中處理效果更好,”張全說,“但從最新治水效果看,可能系統化治理、分區施策的思路還是對的。”順德堅持系統治水,注重“地面一張圖、地下一張網”的統籌思路,將治理單元從“整個城市”縮小到了“每個聯圍”精準施策,既實現成本與效益的優化,更為未來升級預留了彈性。
張全指出,無論是水環境整治還是海綿城市建設,都必須打破“項目孤島”,形成整體推進的合力,而順德治水最值得肯定的,正是真正抓住了“系統化”這個關鍵。
治水要兼顧近期實效與長遠韌性 在談到具體水環境問題時,張全將當前挑戰歸納為三類:外水入滲導致管網水位偏高、雨污分流與管網效能不足、河涌治理實施難度大。他表示,順德目前的治理目標清晰、路徑明確,體現了對問題本質的準確把握,避免了以往部分城市“目標空轉、脫離實際”的誤區。
對于治理節奏,張全提醒,水環境治理是“一場持久戰”,需兼顧近期實效與長遠韌性。他以國內外經驗為例指出,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往往需數十年持續努力。他建議,在推進系統治理的同時,也要為未來標準提升、需求變化預留彈性,注重分區、分層推進,提高資金與資源的使用效率。
對于農村污水處理,張全呼吁“因地制宜”,避免簡單套用城市集中處理路徑。他分享了北京大興機場周邊某鎮采用“不銹鋼池體+液位傳感器+智慧平臺”的分布式案例,其具有管理方便、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更適合小規模農戶區域。
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張全結合順德實際指出,南方地區海綿城市的重點在于控制面源污染、提升水源質量,而非單純強調雨水徑流削減。他建議在推進小區改造、綠色設施建設時,加強施工質量管理,并探索制定適用于本地的“調蓄排放規程”,實現跨部門協同治理。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