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在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節約用水已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本月,《上海市節約用水條例》正式施行,修訂后的《威海市節約用水條例》也同步落地,兩部地方性法規從制度設計、管理創新、責任落實等多維度構建節水治理體系,為超大城市與沿海城市的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供了堅實法治保障。
立法背景:錨定現實需求承接上位法 作為我國節水領域的頂層設計,2024年5月施行的《節約用水條例》確立了一系列系統性、約束性制度,為地方立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上海與威海結合自身特點,完成了地方條例的制定與修訂工作,實現了國家戰略與地方實踐的有機銜接。
上海作為超大城市,人口密集、產業集中,水資源供需平衡始終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上海市節約用水條例》的制定,正是為了將“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轉化為法治實踐,破解超大城市水資源管理的復雜難題。
2017年,威海市出臺了地方性節水法規,隨著上位法修訂、節水管理要求升級,原條例部分條款已出現滯后性。此次修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精簡高效”原則,在維持原有框架不變的前提下,重點解決立法沖突、提升條款可操作性,實現節水管理與營商環境的協同優化。
共性亮點:制度協同構建治理新格局 兩部條例均將節水優先作為核心原則,明確將節水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政府主導、各方協同、市場調節、公眾參與的節水機制。上海明確實行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威海則優化計劃用水管理范圍,確保水資源剛性約束落到實處。
圍繞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全鏈條,兩部條例構建了全流程節水管理體系。在取水環節,均要求建設項目開展水資源論證時重點分析節水潛力;在供水環節,明確公共供水企業的管網漏損控制責任;在用水環節,聚焦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重點領域,推廣循環用水、精準灌溉等節水技術;在排水環節,突出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利用,拓寬供水渠道。
兩部條例均注重運用經濟、技術、信用等多元手段,推動節水從“倡議”轉為“剛需”。在激勵方面,上海建立“財政杠桿+金融支持”模式,通過“節水減排”政策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威海通過優化條款設計減輕企業負擔,提升節水措施落地實效。在約束方面,均明確了水平衡測試要求,將重點用水單位納入監控名錄,建立舉報制度和法律責任追究機制,對浪費水資源行為依法查處。
個性特色:因地制宜彰顯地方智慧 作為超大城市,上海的條例更凸顯系統性、創新性和區域協同性,針對性破解特大城市節水難題。
在產業節水方面,上海推動節水與減碳深度融合,推廣分質供水、循環用水等技術,構建“合同節水+”新模式。針對產業園區這一重點區域,要求統籌建設取水、供水、排水及循環利用設施,實現企業間串聯用水、梯級利用,筑牢產業綠色發展根基。
在區域協同方面,《上海市節約用水條例》明確與長江三角洲區域相關省市的合作機制,推動信息共享、標準統一、技術聯合攻關。
在技術賦能方面,突出科技創新對節水的支撐作用,支持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同時,強化數字化管理,對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實行實時監測,提升節水管理的精準性和高效性。
威海市在條例的修訂中聚焦“提質增效、便民利企”,通過條款優化實現節水管理與營商環境的雙重提升。
在條款優化方面,刪除了新建項目配套建設再生水利用設施的強制性要求;優化水平衡測試要求,解決企業反映強烈的支出與收益倒掛、配合度低等問題;調整計劃用水管理范圍,將“非居民用水戶全部納入管理”改為“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用水戶及年用水量1萬立方米以上的非居民用水戶”。
在實操性提升方面,修訂后的條例細化上位法原則性規定,刪除重復、沖突條款,使制度設計更貼合威海實際。通過明確部門職責、簡化管理流程、優化考核標準,既確保了節水管理不松懈,又避免了過度監管對市場活力的抑制,實現了法治剛性與實踐柔性的有機平衡。
水資源節約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需要法治保障的持續發力。隨著兩部條例的施行,上海與威海將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強普法宣傳、強化監督執法,推動節水制度落地見效。
來源: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