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主汛期的結束,南京交出一份厚重的平安答卷:無重大險情、無人員傷亡、無重大災害損失。
南京地處長江下游,是典型的“洪水走廊”,每到汛期,大量洪水過境會給城市防汛安全帶來巨大壓力。今年汛期,南京市共發生23次強降雨強對流天氣,6次啟動防汛、防臺風應急響應,其中9月25日受臺風“樺加沙”和冷空氣共同影響,部分地區最大降雨量達166.8毫米。在應對局部短時強降雨同時,今年1—5月降雨量嚴重偏少、7—8月持續高溫,更增加防汛抗旱工作的不確定性。

今年,南京用什么守護900萬人的河湖安瀾?答案是“黑科技”。
汛前:無人機天上飛、CCTV機器人“腹內鉆” 11月19日,在建鄴區鄴城路段,南京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聯合第三方團隊,正在給該路段城市排水管道做常態化“腸胃鏡”檢查。只見工作人員從工具箱里搬出一臺長、寬、高約為0.75米×0.13米×0.1米的CCTV檢測機器人,啟動電源,打開地面污水管道的窨井蓋,讓機器人從蓋口下沉,鉆到管道里去查看狀況。
CCTV檢測機器人又名管道爬行器,外形酷似沒有車身只有底盤和輪子的小汽車,一只可以豎起來的“大眼睛”格外突出。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胡祥洪介紹,這只“大眼睛”是檢測用攝像頭,其1080P的高清攝像頭,可360度輕松環視管道內情況,且能在昏暗管道內自行補光攝制,回傳實時畫面。同時,機器人全身防水,最大爬坡能力45度,能在各類極端溫度條件下正常作業。這時,機器人傳回畫面:大伙腳下這個直徑約半米的污水管道內壁光滑無裂縫、無破損;管道底部有一點積水,但機器人車輪可輕松駛過,未發現淤泥和其他雜物。“該段管道清疏情況達標。”胡祥洪說。
做完“腸胃鏡”,工作人員隨即啟動一臺大疆無人機。隨著機翼“嗡嗡嗡”的快速轉動,機器在短短數秒內就升到百米高空,開始對鄴城路旁的紅旗北河實施“空中CT”。通過監控畫面看到:碧綠、澄澈的紅旗北河像綠絲帶一樣舒展在大地上,自東向西緩緩流動,河道及兩岸沒有漂浮垃圾和雜物,養護狀態良好。“鏡頭還能切換到紅外線模式,可一眼看出沿途有無污水排入;同時還能懸停在河道上空,檢測出水質污染物濃度直接回傳,提高了發現問題和整改問題的效率。”胡祥洪說。
除了無人機、CCTV檢測機器人,檢驗團隊還有手持式內窺鏡、動力聲吶等先進設備,可對城市排水管道及河道實行“上天入地式”排查。“今年汛前,我們共排查到79處城市排水管道存在功能性問題,交由管養單位完成整改維護。”胡祥洪說。
汛期:AI大模型指揮泵站科學排水 管道、河道通暢只是安然度汛的前提,大雨來了,及時、精準的排水調度更重要。
在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4樓調度中心,記者看到了今年汛期南京市首次投用的“AI大模型指導泵站運行調度系統”。該系統通過傳感器支撐,可實時接入監測區域降雨量,精準反映區域降雨強度與分布特征,再結合天氣預報模型、當前河道斷面數據(反映河道過流能力)、當前河道水位等參數,精準計算出所在區域泵站需開機臺數、運行功率等,為調度中心提供決策參考。
例如,今年7月31日10時左右,南京下起中到大雨。10時56分,位于龍江地區的中保泵站站長接收到一則短信:“中保泵站:未來2小時本地降水量約16.72毫米,建議您開機1臺,在當前基礎水位上預降0.274米。”中保泵站就建在中保北河邊上,片區有內澇風險時,泵站可立即將河水排入長江。
“短信息提示是‘AI大模型指導泵站運行調度系統’的最后一步。”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還原了當天AI運行的全過程:當天10時左右,設立在中保泵站的傳感器接收到降雨信息,這立即觸發了后臺AI大模型啟動工作,屏幕上“當前降雨量、未來兩小時可能降雨量、當前河流水位、警戒水位等”紅的、藍的數據點不停閃爍,不一會,AI就自動生成上述結論,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值班人員確認后,再由系統把信息發給泵站。
“以前只能根據當前降雨量等信息,讓一個區所有泵站都動起來,而不能精確到某一個泵站。”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值班人員說。今年,南京市率先在中保、里圩、大廟溝、石楊路4座泵站試點AI調度,成效明顯。
明年起,主城區159座泵站將逐步推廣,實現城市水資源“按需調度、精準控排”。
雨后:大數據復盤,“一對一”查找積淹原因 相比汛前準備和汛時應對,老水務人深知雨后或主汛期結束后“復盤”的重要性。
今年汛期,主城區易澇風險點絕大多數未出現積淹,僅有幾處出現短時積淹。“現階段最重要工作就是‘一對一’查找、分析各積淹點積淹的原因。”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如何查找、分析?通過南京市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城市內澇專項平臺。該平臺新建了覆蓋主城區河道、城市排水管道、涵洞、排水口等行洪排水通道的監控攝像頭,沿線布設積水報警器、液位計、流量計等物聯感知設備542套,此外還接入公安、城管等相關單位的傳感設備數千套。它就像一張巨大的“網”,將城市跟“水”有關的元素,集成到這張“網”上。工作人員通過它,就能一鍵查詢主城區重要點位水務設施當前及歷史狀況。
今年8月27日,湘江路長江之家小區門口因短時強降雨出現積淹。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隨即在平臺上找到長江之家小區門口的排水管道,鼠標點進去后就能看到最近一次CCTV檢測機器人檢測該管道的視頻。“從上述依據來看,此處很可能是由于枯枝落葉堆積影響了管道的排水速度。”該負責人表示,近期他們還將派人到現場核實,形成問題清單交由屬地管養單位整改。
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城市內澇專項平臺除了能查找積淹原因,還能進行大模型推演,如輸入50年一遇洪水記錄,屏幕上多個點位代表積淹水深度的顏色隨著降雨量逐漸加深。“我們可提前做防范和應對。”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以前,受限于地理條件,南京一直有行洪隱憂,民間還留下‘水少愁水多憂,擔心害怕度春秋’的民謠。如今,在科技加持下,南京已多年‘無重大險情、無人員傷亡、無重大災害損失’。”明年,南京市將在建鄴區幸福河文體路片區率先開展城市內澇風險精細化預測預警技術應用示范,通過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自主研發的AI視頻積淹識別技術,對片區附近視頻監控資源進行AI識別,大幅提升積淹風險發現效率。此外,該中心還主動和南京師范大學團隊合作,共同探索新研發的AI大模型“城市洪澇時空模擬模型”在城市生命線內澇防控中的實際應用效果。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平穩度汛,我們靠的正是‘黑科技’!”
來源:南京日報